每日經濟新聞 2025-09-21 10:46:42
每經編輯|陳柯名 向江林
近日,北京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管理委員會官網披露了一起CRO企業(yè)亡人事故調查報告。據《經開區(qū)“6·3”亡人事故調查報告》顯示,今年6月3日,北京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河西區(qū)泰河路6號的康龍化成(北京)新藥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(fā)生一起亡人事件,造成2人死亡。
柔性隔離器圖片 圖源:《經開區(qū)“6·3”亡人事故調查報告》
事故發(fā)生后,6月15日經開區(qū)管委會成立事故調查組,經調查,本次事故實驗項目DT-818為一類創(chuàng)新藥,主要用于治療強直性肌營養(yǎng)不良,目前處于IND審批階段,事故發(fā)生在公司12號樓一層純化間1內,6月2日晚19時許,井某學、郭某按照工作安排到達工作崗位負責夜班實驗生產操作工作。次日早上8時許,被發(fā)現因缺氧導致身體不受控制,后仰躺在隔離器內部,二樓人員隨即趕往現場進行施救,過程中撥打120電話,但二人經搶救無效死亡。
經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技術鑒定分析,得出造成本次事故直接原因為柔性隔離器內通入氮氣,導致氧氣濃度急劇下降至窒息閾值(<19.5%),作業(yè)人員未采取防護措施進入,因缺氧窒息死亡。
調查組勘查后認定,郭某、井某學作為放大實驗室生產操作員,未按照公司制定的《柔性隔離器使用和清潔》第5.3條操作使用中要求執(zhí)行,在進行抽濾前的準備工作時,未通過柔性隔離器的手套操作,進入柔性隔離器內部進行操作,導致事故發(fā)生。這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。
康龍化成公司對郭某、井某學的安全生產責任制、安全生產規(guī)章制度和操作規(guī)程督促落實不到位等,則是間接原因。
對此,作為公司主要負責人,樓某強因未認真履行安全監(jiān)管職責,對安全管理部門、實驗室生產部門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監(jiān)督管理不到位等,涉嫌違反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》相關規(guī)定,建議對樓某強處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四十的罰款。
此外,康龍化成中國區(qū)生產副總裁張某良、分管安全生產副總裁王某輝、放大實驗室生產總監(jiān)陳某哲等多名人員,由于未認真履行安全監(jiān)管職責,對安全管理部門及人員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監(jiān)督管理不到位等,根據相關規(guī)定,建議對以上人員進行不同金額罰款,同時建議對康龍化成公司處三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。
樓小強(資料圖)圖源:越牛新聞
據上述事故調查報告,康龍化成主要負責人為樓小強,擔任總裁兼首席運營官??谍埢?024年年報顯示,樓小強全年的稅前報酬是191.33萬元。
據公司官網介紹,康龍化成是國際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發(fā)服務企業(yè)。自2004年成立以來,康龍化成一直致力于其人才培養(yǎng)和設施建設,為包括小分子、大分子和細胞與基因治療藥物在內的多療法藥物研發(fā)打造了一個貫穿藥物發(fā)現,臨床前及臨床開發(fā)全流程的研發(fā)生產服務體系。康龍化成在中國、美國、英國均開展運營,擁有20000多名員工。
官網截圖
根據財報,康龍化成上半年實現營業(yè)收入約64.41億元,同比增加14.93%;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7.01億元,同比減少37%。
其中,在第二季度,公司實現營業(yè)收入33.42億元,較第一季度環(huán)比增長7.85%;歸屬凈利潤3.96億元,環(huán)比增長29.53%。
康龍化成在財報中解釋,在主營業(yè)務持續(xù)向好的情形下,上半年凈利潤下滑主要由于上年同期處置PROTEOLOGIX, INC.股權產生大額投資收益影響。上半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6.37億元,同比增長36.66%。
現金流方面,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4.08億元,同比增長28.06%;但總現金流量凈額為-4.15億元,主要因為籌資活動凈現金流出減少。
值得注意的,今年7月中旬,一則“康龍化成兩女員工實驗室互毆”的消息一度刷屏。網傳視頻顯示,在實驗室內,一名穿淺綠色上衣的女子持續(xù)毆打穿白大褂的同事,周圍多名身著實驗服的員工無人上前勸阻。據瀟湘晨報報道,康龍化成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表示,自己知道這件事,“這個不影響公司經營,就是員工排隊時的一個小矛盾。”
▲兩女子沖突場景 圖/網絡截圖
此外據報道,2019年1月,康龍化成在深交所掛牌上市,同年11月再次登陸港交所,成為CRO行業(yè)繼藥明康德(603259.SH/02359.HK)之后又一家A+H股的上市公司。
CRO曾是熱門概念,康龍化成A股上市后備受追捧,股價在2年多時間增長超26倍,總市值一度接近2000億元。不過,自2021年10月后,公司股價開始下滑。截至周五收盤,康龍化成報35.01元/股,總市值622億元。
聲明: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編輯|||陳柯名 向江林
校對|董興生
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公開消息、財聯(lián)社、紅星新聞等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